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。现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,十三世纪初,经蒙古学者却吉,翰斯尔对原有的文字进行改革,成为至今同用范化的蒙古文。蒙古语言文字对新闻出版,广播,戏剧,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。-
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的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。此外还从事加工业,农业和工业。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,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。首饰,长袍,要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,蒙古族善于歌舞,民歌分长短调两种。-
蒙古族习俗-
见面要致问候,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。平辈,熟人相见,一般问;“赛拜努(你好)”,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;“塔赛拜努(您好)”。-
款待行路人(不论认识与否)是蒙古族人的传统美德。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。例如;吃手把肉时,一般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。如果是牛肉待客,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加牛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。-
到蒙古族人家做客必须敬重主人。进入蒙古包后,要盘腿围着火炉灶坐在地毡上,但火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,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,主人敬上的奶茶,客人通常要喝的,不喝有失礼貌‘主人请吃的奶制品,客人不要拒绝,否则会伤主人家的心。如不便多吃或不习惯吃,尝一点也可以。-
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。献哈达时,献者鞠躬双手托着送给对方,受着应鞠躬双手接过或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,并表示谢意。-
蒙古包、蒙古包批发厂家、蒙古包厂、蒙古包报价、餐饮蒙古包价格
客人进入房中不能坐西炕,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。蒙古族人忌食自死动物的肉,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,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。-
蒙族人的食俗-
牧民视绵羊为生活中的保障,财富的源泉。日食三餐,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,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“查干伊待”意为圣洁,纯净的食品,即“白食”。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,蒙语称“乌兰伊得”,意为“红食”。蒙古族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羊奶,马奶,鹿奶和骆驼奶,其中小部分做为鲜奶饮料,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。-
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是牛,绵羊,其次是山羊,羊肉的常见传统食用方法是全羊宴,嫩皮整羊宴,烤羊等七十多种,最具特色的是内蒙古烤全羊和手扒羊肉。-
“手扒羊肉”是蒙古族人传统的食品之一。做法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,剥皮去头蹄,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,放入水中清煮,待水沸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,大家执蒙古刀大块大块的割着吃。因不用筷子,用手抓食而得名。-
斟酒敬客,吃手扒肉,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。当你踏上草原,走进蒙古包后,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里,托着长长的哈达,唱起动人的敬酒歌,款待远方的客人,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。这是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,能饮则饮,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将酒归还主人。主人的满腔热情,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,眷恋之感。 -
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和白食占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的食品——炒米。蒙古族人每天离不开茶,除饮红茶外,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,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,有的蒙古族煮奶茶时还要加点黄油,奶皮,或炒米等,其味芳香,咸爽可口,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。有人甚至认为,三天不吃饭菜也可以,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。-
蒙古人大都能喝酒,所饮用的是白酒和啤酒,有的地区也饮用马奶酒,每逢节日或亲情朋友相聚,都有饮酒的习惯。-
蒙古包-
蒙古包呈圆形,有大有小,大者可纳二十多个人休息,小者也能容十多个人。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,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,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个圈,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“哈纳”(用2,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)架好,在上顶部的(乌尼)(长约3,2米的柳条棍)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连接在一起绑好,然后搭上毛绳系牢,便大功告成。蒙古包搭好后,进行包内装饰,铺上厚厚的地毡,摆上家具,四周挂上镜子等,现在一些家用电器也进了蒙古包。-
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折装容易,搬迁简便,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,两三小时就能搭盖好。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面积却很大,而且室内空气流通,采光条件好,冬暖夏凉,不怕风吹雨打,非常适合于经常专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。-
节庆-
蒙古族传统节有“白节”,“祭敖包”,“那达慕”-
“白节”是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,就是汉族的春节年节,亦称“白月 查汗撒日”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。含有祝福的意思。节日的时间与春节相符。除夕那天,家家都要吃手扒羊肉,包子,饺子等。初一的早晨晚辈们要向长辈敬“辞岁酒”。-
草原那达慕-
八月的草原,金凤秋爽,牛肥羊壮,是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。这时他们举办不同规模的“那达慕”进行被称为“男儿三艺”的射箭,摔跤,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。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比赛时,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,骑着马,赶着勒勒车,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。在绿茵草地上搭起了毡帐,熬茶煮肉。整个草原炊烟袅袅,人欢马叫,一片欢腾。-
如今的“那达慕”已增加了物资交流,文艺演出等许多新的内容,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,更加喜庆,吉祥,欢乐而富于实效!-
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,摔跤手可多可少,最多一千余人,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。摔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,采取单淘汰式,失败者不允许在上场。摔跤手们手上和身上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,边沿镶有铜钉。下半身肥大的摔跤裤,脚蹬蒙古靴,颈上套五色绸缎制成的彩条,“景嘎”标志着获得过的名次。出场,收场双方摔手都要跳跃。裁判员发令双方握手后开始交锋,不限时间,不许抱腿摔,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。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品,前三名的奖品较贵重。
蒙古草原上的风俗习惯
迎宾
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。预约的会客,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,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。有人会在路边等候,有的骑马飞驰而来,有的骑着摩托、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,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。
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,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——蒙古包作客,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。当来到这里,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,“这真是一块好地方,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!”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“赛努!赛努(好啊!好!)表示自己的情怀,一句蒙古语说出来,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。
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,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。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,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(男坐进包后的西侧,女坐进包后的东侧)位置上。这时候,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,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,请客人们品尝。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,主人手捧哈达,托着银碗、齐眉举盘,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。如果客人一饮而尽,主人会非常高兴,顿时主客情融,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;如果您不善饮酒,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。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,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。
待客
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,摆上奶食、糕点、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,有的还做点面条,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?然后敬酒。由主人先用小酒??酒盅)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,这就是敬酒的开始。接着用大杯(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)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,依次一一进行;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;酒后用饭,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,其次为羊背子宴。
神奇的蒙古包
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,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。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,既美观又实用,而且结构简单,便于拆运。
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,便于拆迁组装,就地取材,自产自用等特点,非常适于游牧生活,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。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,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,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!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,圆形尖顶,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,里面用“哈那”和“乌尼杆”支撑。“哈那”是数十根同样粗细、抛光后的木棍,用牛皮绳连接,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。“乌尼杆”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。蒙古包顶端还有“陶脑”——天窗,既可通气又可采光。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,抵御风的侵害。
华丽的民族服装
蒙古族的服饰包括衣、带、靴及头饰等,款式讲究,装潢精美。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服装。蒙古袍衣体宽大,袖子较长,下端不开叉,衣领较高,服带中围,非常适应广阔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及一衣多用的需要。腰带是蒙古袍必不可少的,腰带一般由绸、缎等料制成,长达数米,颜色视袍子的颜色而定。男子扎腰带时,袍子向上提,下摆束得较短,即显得精干潇洒,骑乘或劳动时也方便。女子之相反,扎腰时一定要把袍子拉展,以显示身材的苗条健美。穿蒙古袍系腰带除装服饰上的需要外,实用价值也很大,系上腰带骑马时可以保持腰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,冬天还可保暖。
“查干萨日”的祝福
蒙古族把正月称为“查干萨日”(汉语意为“白月”);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、祝寿、拜年等,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,到正月(查干萨日)达到高潮。
祭火
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,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。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,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。“哈日楚户”(贫民)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,而“台吉”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,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,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,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,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。妇女们则将美酒、黄油洒进圣火,并按顺序站立,叩头。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,祭祀时用整羊,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。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,三天中不许迁场,不许在圣火上烤脚。目前,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,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,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
"};